
我们一般看完书,书都是崭新完好的。李敖大师一看完书,书就被拆了。
李敖自创了一个“大卸八块读书法”,他读书时看到书中有用的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美工刀一起上阵,需要的内容就裁下来,看完了这书就被“五马分尸”破烂不堪了。如果一页书正面反面恰巧都需要,反面就复印下来,或者买两本书来剪裁。剪下来的重点资料就分门别类贴到不同的资料夹子里面。比如他写“北京大学”的夹子,夹进去的就全部是北京大学相关的资料。据李敖说,他把分类分得很细,已经有几千个分类了。李敖写文章也多,写的书也多,被外界赞叹记忆力好,他自己讲出秘诀,其实是有好的读书方法。看完的内容拈之则来,不易忘记,写文章需要参考时找到相关夹子就行。
一个好的方法不但帮助他更好地阅读,也支撑起他的写作。
李敖大师用的是旧式的剪报夹子。我们可以用Evernote这类笔记软件,精髓一样,把工具的形式改变一下,把印刷媒体资料拍照、数字内容复制到笔记软件中。分门别类把好素材,也就是例子、金句、推理的逻辑和观点归到笔记本中。
为此,我们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分类系统,也就是笔记软件中的“文件夹”。如果是对互联网感兴趣,产品、运营、营销、研发等等可以分别建立一个文件夹,自己的职场软实力提升可以建几个文件夹,比如演讲、高效阅读、写作、沟通、PPT等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建文件夹,每天记日记也建一个文件夹。随着生活、工作领域的扩展,有新需要了就增加新的文件夹,已有的这些还可以再细分出更多的子文件夹。

一开始,这个目录体系可能会比较简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会像一颗树木一样生长,长出更多的枝丫,生出更多的叶子,这枝丫就是新的需求推动下产生的新的文件夹。一开始并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经过几次调整、重构、细分。像李敖那样天主教的分类下包含神父、修女的分类,再往下分,“神父里的同性恋算一类,还俗的又是一类,”如此之细致。但是如果你坚持下去,一定也会有很细致的收集纪录分类。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分类工作,看完不就得了吗,为什么要去收集归类呢?
李敖去“大卸八块”,那是他看到了自己需要的素材,看到了新鲜有趣好玩的事,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敏感,这个东西可能当下写书用得上,也可能是将来很可能会用得上,于是收集起来。
这就涉及到写作方法的问题,一般写一篇文章,大部分人并不能写出采,平庸的观点,平庸的论述,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人或者百度随便搜出来的已经听够了的常见案例,这样的文章最后也是一般般。案例没有说服力,不震撼,不典型,没有代表性,不新鲜猎奇戏剧冲突不强烈,读者怎么会心动呢?平时读书时,有趣的例子就先存下来,想想它能沾边哪些主题,一些论点和论述过程可以总结着记下来。到用的时候,回头来看看,好例子就很多,思考的格局就能放大。
不是写作者的话,收集整理也是极为有益的。
在微博上,每天收藏的微博可能有的人会打上标签,知乎上收藏的文章也会放到不同的文件夹。在笔记软件里,统一建立起来自己最核心的资料笔记库,更方面的资料都往此汇集,有事时在这统一搜索,规律性地在这里加工总结提炼,既高效、又方便。
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一开始免不了先吸收行业里经典的思想,即使段位高了之后,也会持续收集新的想法进来,新的行业案例,甚至跨界收集别的行业有启发的事情。做电商的要不要收集零售行业的经典营销案例?做互联网市场工作的要不要吸收一下其他行业对用户做调研的好方法?有了系统收集的资料,再抽出时间专门整理梳理,记录自己的笔记,或者直接输出文章,构建了自己心中的知识体系。如果不整理、不总结,收集了也没用。光读没用,多做一步也没用,得多做两步长期积累才能成为超常的优势。
这样做一段时间后,把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形成思维习惯之后,以后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就知道该加什么新的文件夹了,就像心中有神明在指引你一样,只要follow your heart即可。
现在搜索很方便,那有的人会认为我需要什么材料到时候直接百度搜索就行了,可以临时抱佛脚。但是我还是建议你建立自己的分类收集系统,这相当于在当下看完各种信息的一道过滤提炼。因为,进入分类系统的不说百分之百,但大部分是你看过消化吸收的,它也是阅读后强化学习效果的一个手段。
像李敖这样的读书,即照顾当下,又面向未来做储备。很多人会觉得这么做麻烦,不肯动手,其实大部分人确实做不到,做到了它就能帮你发挥出超常的价值。在写作、建立知识体系等等领域,都能帮自己一臂之力。要是那么容易做到了,人人都能看完就懂,懂完就照着做,李敖大师还怎么能成为大师呢?
本文来源:北极光阅读 作者:周昶帆